◇以下部內容將曾刊於香港電玩雜誌《G-ZONE》並稍作修改。
《School Days》在05年推出之後的不久,以日常校園生活為背景的故事憑著其三個出人意表的結局而成為了話題作,在日本當地以外亦一度成為話題,男主角「伊藤誠」在港台地區的討論區間更得到了「人渣誠」的稱號。在去年動畫於電視台放映後,「人渣誠」這個稱號再次得到廣泛的流傳。但是八雲很早以前已經想過、很早以前已經想說,《School Days》中的伊藤誠真的是「人渣」嗎?(注意:並不包括《Summer Days》,原因後述)
而八雲看到的反而是網絡上由「三個結局」帶出來的討論,才引起玩家們綜合起伊藤誠在不同路線中的行動--固然如果將伊藤誠在所有故事路線中所做過的「差劣」行為綜合為同一故事,八雲亦會批評他的確很「人渣」;但以各自路線發生的事件來說,卻不算是過份。當然你或許會說不同路線是代表不同平衡世界中伊藤誠的行動,「他們」都是同一個人、想法相同,所以綜合他的決擇並沒有問題,他仍是一名「人渣」;但反過來公平點說,這是不是可以批評所有多重路線AVG(不管是否18禁)的男主角都是一名「人渣」?他們不同樣是在不同路線對不同女角產生情意嗎?是因為《School Days》有「三個結局」,才令玩家有證據支持證明伊藤誠是個「人渣」吧?
「好!我不談遊戲,我論動畫…」。在動畫的劇情中,伊藤誠的而且確與不同女角互動(甚至暗示地發生關係),最終結局還一口氣完成了「三個結局」的基本劇情。但不要忘記,不同於《寒蟬鳴泣之時》的動畫必須走出多個結局才可以對劇倩作出合理解釋(而且原作本身並沒有劇情選擇),大多數遊戲在動畫化之後為了讓觀眾知道原作曾發生的所有劇情,都會無可避免地有一定程度的改篇,同時必須走遍所有的角色路線來滿足所有FANS或玩家,這樣就「合理」地形成類似上面提到「人渣化」的情況。這有點像多年前TV版《To Heart》中造成女主角神岸明的「腹黑」與她早有預謀地排除「敵人」的觀眾結論一樣。但事實是如何﹖要真正了解原著,最好還是最少玩一次原作……。
說到選項,可能又會有玩定提到「遊戲中『自走炮』伊藤誠不依玩家選擇走!」呃,那就要談到《School Days》本身的系統了。《School Days》跟很多AVG不同的是,遊戲的分支是位於「每一話」的結尾,呈雙線的發展。而決定玩家所走路線的方式,是在最後比較言葉和世界的好感度哪一位較高來決定進入哪一話。也即是要是玩家在某一話的最後選項選擇了提升言葉好感度的選項,但如果結果仍是世界的好感度較高,為了不令2集劇情的前後不連貫,可以順利進入世界篇的路線,伊藤誠的決定就會變得像是不受玩家指揮。因此遊戲的路線發展就會變得複雜而出現不少劇情BUGS,後來經0verflow的多次修正之後,日本方面的玩家已經沒有再批評伊藤誠「不受控制」的問題。
最後想談的是,在動畫版以及《SUMMER DAYS》中伊藤誠的「人渣化」,某程度可以說是0verflow的編劇小組故意造成的。事實只要看過《Summer Days》的事件結局、《School Days》的PS2版的新增結結局,以及在TV動畫的「nice boat」事件之後在Comic Market的活動,可以看到0verflow很樂於討好觀眾以及(擅長)利用話題製造話題。因此不難想像到0verflow在《School Days》玩家對「三個結局」產生熱烈討論後(據說他們亦有留意港台地區的情況,或許去年愚人節的《Summer Days》官方中文化試玩未必無因),意識到是類似結局就可以令作品成為話題,將伊藤誠的行為惡劣化也是達到同樣效果的最簡單做法。